源于遼寧日報
一只從歷史深處飛來的“太陽神鳥”,點燃了成都的盛夏之夜。古老的錦官城,與一場青春的盛會熱情相擁。
7月28日(ri)晚,成都(dou)大運會隆重開幕,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現場,見證“成都(dou)成就(jiu)夢想”的高(gao)光時刻(ke)。
出土于金(jin)沙遺址的(de)(de)“太(tai)陽(yang)神鳥”意象,融入(ru)整場(chang)開幕式(shi),驚艷世(shi)人:穿越(yue)三千年時空,“神鳥”翩然而至、靈動旋轉,十二道金(jin)芒閃耀,禮花綻放夜空,圣火熊(xiong)熊(xiong)燃燒……成都,以(yi)巴蜀文化特有的(de)(de)語(yu)言,抒(shu)發著向光明、向未來的(de)(de)美好祝愿。
在(zai)中國(guo)西(xi)部首次(ci)舉辦的(de)世界性綜合運(yun)動會(hui)上,人們又(you)打開了(le)一扇讀懂(dong)“何以(yi)中國(guo)”的(de)窗口。
與此同時,成都往北,廣漢鴨子河(he)畔,“沉睡(shui)數千年,一醒驚天下”的三星(xing)堆上新了。
26日下午,總書記來(lai)到這里考察,祝賀三星(xing)堆(dui)博物(wu)館新館落(luo)成使用。
走進(jin)博物館展廳,猶(you)如走進(jin)一個天馬行(xing)空的夢幻(huan)世界。
“通天神(shen)樹(shu)”上,金(jin)烏棲息、游龍(long)蜿蜒(yan);青銅縱目面具,凸眼巨(ju)耳、神(shen)秘(mi)莊嚴;青銅鳥足神(shen)像,頭頂(ding)尊、手(shou)撐罍、腳踏鳥;形態各異(yi)的青銅人頭像,聚成氣勢恢宏的“方陣(zhen)”……
展廳里,總書記頻(pin)頻(pin)駐足,有時看(kan)完正面,還緩步繞(rao)著展柜(ju),察看(kan)文物的(de)不同側面細節,贊嘆“現代人也沒有這種想(xiang)象力(li)、創造力(li)”。
器以藏禮,物以載(zai)道(dao)。凝視(shi)著這些熠熠生輝的不朽造物,如何(he)不令(ling)人思接千(qian)載(zai)。
它們來自哪里?
向總(zong)書記(ji)講解的(de)考古專家篤(du)定地說:“這些文物都是(shi)從長江、黃河流(liu)域文明母體中脫胎(tai)而來的(de),是(shi)古蜀先民創(chuang)新創(chuang)造的(de)成果,有他(ta)們(men)對‘天地人神’的(de)奇絕想(xiang)象和精神信仰,亦(yi)有深受夏(xia)商文化影響(xiang)的(de)清(qing)晰印記(ji)。”
“逐(zhu)步還原文(wen)明從涓(juan)涓(juan)溪流(liu)到江河匯(hui)流(liu)的發展歷程(cheng)”,考古之(zhi)于探尋文(wen)明根脈的意義,總書(shu)記看得(de)很(hen)重(zhong)。
青銅時代的(de)風,輕(qing)拂過(guo)這片土地,也吹過(guo)山河萬里。三星堆,正是中(zhong)華文明滿天星斗中(zhong)的(de)璀璨星辰,正是中(zhong)華文明多元一體的(de)生動實證。
“看過(guo)以后民族自豪(hao)感(gan)倍增,五千年中華文(wen)明(ming)啊(a),而且更期待著(zhu)更長的中華文(wen)明(ming)的發現發掘。”總書記說。
“何以(yi)中國”的答案,在物,亦在人(ren)。
打小在(zai)三星堆遺(yi)址旁(pang)長大(da),從事(shi)文物修復(fu)工作已經39年(nian)的“大(da)國工匠”郭漢中,目光沉靜、言語樸實:自己“只會(hui)干這(zhe)個”。
為受損文(wen)物(wu)檢測分(fen)析,使用(yong)傳統工(gong)具進行矯形,測算(suan)殘缺部(bu)分(fen)進行補配……三星堆博(bo)物(wu)館文(wen)物(wu)保護與修復館里(li),郭漢(han)中(zhong)細(xi)細(xi)向總書(shu)記講述一個神壇底座的修復過(guo)程。
“很(hen)復(fu)雜啊!你修復(fu)這一(yi)件要多長時間?”總書記問。
“至(zhi)少得一(yi)年。”郭漢中答道。
當下,三星堆還(huan)有上萬件新出(chu)土文(wen)物有待保護修復。這項工作,需(xu)要(yao)“時不我待”的責任感,又(you)要(yao)“凝神屏(ping)息”的細致耐(nai)心。
“這(zhe)個(ge)工作不(bu)容易!發揚慢(man)工出細活的精神,慢(man)慢(man)來,久久為(wei)功,搞成一(yi)件是(shi)一(yi)件。謝(xie)謝(xie)你們為(wei)文物保護作出的貢(gong)獻。”總書記語含深(shen)情(qing)。
文物不言,自有(you)春(chun)秋。若(ruo)無(wu)一(yi)代(dai)(dai)代(dai)(dai)考古工(gong)作者“手鏟釋天(tian)書”的接力(li)傳承,若(ruo)無(wu)一(yi)代(dai)(dai)代(dai)(dai)文物保護者“甘坐冷板凳(deng)”的悉心呵護,何來文明瑰寶呈現于世、傳于后(hou)人。
“我最關心(xin)的就(jiu)是中華文(wen)明歷經(jing)滄(cang)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。”文(wen)物(wu)承(cheng)(cheng)載燦爛文(wen)明,傳承(cheng)(cheng)歷史(shi)文(wen)化(hua),維系民族精(jing)神。只有深(shen)入認識(shi)古代之(zhi)中國(guo),才能(neng)深(shen)刻理解現(xian)代之(zhi)中國(guo),方能(neng)不(bu)斷(duan)創(chuang)造未(wei)來之(zhi)中國(guo)。
歷史長河奔流(liu)不息,文明之路綿(mian)延不絕。
此次(ci),總書記(ji)乘坐高鐵入川。過(guo)中原、進關中,穿秦嶺、越巴山,列車風馳電掣(che)的路線,大致就是(shi)沿(yan)著古(gu)蜀道的走向。
25日下午(wu),考察第一站(zhan),總書記(ji)來到(dao)位于劍門雄關附近的翠云廊(lang)。
這段古(gu)蜀道(dao),之所(suo)以有如此詩意的(de)(de)名字,正是(shi)由于“銜(xian)空三百里,一色郁(yu)青蒼”的(de)(de)奇觀(guan)——長達(da)300余里的(de)(de)古(gu)道(dao)兩旁(pang),竟植有古(gu)柏12000余株。
沿著古(gu)道(dao),凝望動輒上千年(nian)、甚至兩千多(duo)年(nian)的(de)古(gu)柏,令人不禁遙(yao)想秦(qin)關(guan)漢月、唐風(feng)宋韻,回味(wei)那些中國人津津樂(le)道(dao)的(de)傳說故事(shi)和朗朗上口的(de)詩(shi)句名篇。
古道和古柏,相伴而(er)存(cun);自然與人文,相映成輝。
置身(shen)其中(zhong),總(zong)會(hui)好奇(qi):這些(xie)古柏究竟何人所植?
來(lai)自西華(hua)師范大學的(de)蔡東(dong)洲教授,對此頗有(you)研究(jiu)。他向總(zong)書記介紹(shao),千百年(nian)時光,從“官(guan)民相禁剪伐”禁令、“交(jiao)樹交(jiao)印”制度到如(ru)今(jin)的(de)“官(guan)員離任交(jiao)接”“林長制”“樹長制”……代代種、時時護、人(ren)人(ren)護,“這是前(qian)人(ren)留下(xia)的(de)財富,我(wo)們(men)要像保護大熊(xiong)貓一(yi)樣保護古柏”。
前(qian)人栽樹(shu),后人乘涼。翠云廊不(bu)是(shi)一天植成的(de),靠的(de)是(shi)時間的(de)力(li)量(liang)(liang),靠的(de)是(shi)人民的(de)力(li)量(liang)(liang)。
“翠云廊確(que)實是嘆為觀止(zhi)啊(a)!”“有點(dian)沒看(kan)夠的(de)感覺(jue)。”總書(shu)記(ji)十分感慨,“在這(zhe)里可以得到很(hen)多啟示,挖掘(jue)出很(hen)多意義,對(dui)自然要有敬畏之心。”
這樣(yang)的情景,如此熟悉,又意味深長。
猶記(ji)(ji)得2016年5月,小興安(an)嶺深處,黑龍江(jiang)伊春市的林(lin)場里(li),仰望一棵(ke)擎天紅松,總書記(ji)(ji)感嘆(tan)“這就是時間感吶!”
猶記得(de)2021年4月,在湘江(jiang)之(zhi)畔的廣西毛竹山村,駐足于一棵800多年的酸棗樹前,看(kan)了又看(kan):“我是對這些樹齡很長的樹,都有敬畏之(zhi)心。”
敬(jing)畏歷史(shi)、敬(jing)畏文(wen)化、敬(jing)畏生態,這其中蘊藏著“何以中國”的深厚智慧。
古道蜿蜒,劈山開路(lu)、伸向(xiang)遠方(fang)。古柏參天,扎根大地、枝繁(fan)葉茂。
往事越(yue)千年。“蜀道之難,難于(yu)上青天”的(de)千古(gu)嗟嘆,早已成(cheng)為歷史(shi)。
今(jin)天,中國西部的版(ban)圖上,綠(lv)水青山間,道(dao)(dao)路縱(zong)橫。古蜀道(dao)(dao)之畔(pan),西成高(gao)鐵、京昆高(gao)速(su)等“超級蜀道(dao)(dao)”重塑時空,42條進出川大通(tong)道(dao)(dao),通(tong)達四方。
新時代的道路傳(chuan)奇,還在延續。
沿著(zhu)這條路眺望,中國式現代化大道如(ru)砥,中華民族現代文(wen)明的(de)前景無限榮(rong)光(guang):“我們的(de)文(wen)化在這里啊!是非(fei)常文(wen)明的(de)、進(jin)步的(de)、先進(jin)的(de)。將來(lai)傳下(xia)去,還要傳五千(qian)年(nian),還不止五千(qian)年(nian)。”